叶赛宁出身农民,他的童年是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快乐度过的:在广阔的原野上骑马、在自家的农舍里养狗、在如绸缎般
温软的河里游泳……俄罗斯优美的田园风光和独具特色的田园生活给了年轻诗人无穷的创作灵感,所以叶赛宁在他流星般短暂的生命时光中,创作了大量富有乡土气息的田园诗篇。《狗之歌》是叶赛宁田园诗中以动物为题材的代表性诗篇。能把动物的感情刻画到催人泪下的程度,叶赛宁可以称得上是第一人。诗歌以时间为序,讲述了一个具有强烈矛盾与冲突的剧情故事:诗歌的第一、二节,叶赛宁用细腻的笔触渲染出一幕无比温馨的场景:在早晨,温暖的小屋里,黑麦秆狗窝中,一只母狗用舌头舔舐长着棕黄色茸毛的幼崽。“有如雪花儿融成了水滴,乳汁在她温暖的腹下流出。”这幅温馨的画面却在第三、四节诗歌中被无情破坏了!愁眉不展的主人把新生的小狗装进麻袋,母狗无助地跟着主人奔跑,那起伏的雪地增加了所有“观”者的焦虑和恐惧,也让人心生一线希望。结果,“尚未冰封的水面上,久久泛起涟漪。”读者的心和那只母狗一起——肝肠寸断!诗歌最后三节描写母狗的悲伤之情在人意料之中,可诗人赋予它的情感深度却着实令人赞叹:失去爱子的母狗在田翳中哀号,“茅屋上空的弯月,她以为是自己的一只狗崽。”可最终“月牙儿”还是溜走了,母狗的泪水“宛如颗颗金星落进了雪地”。诗人通过波澜起伏的内容描写和细腻真实的心理刻画,使动物身上所展示的催人泪下的生命之爱与人类对动物的残忍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产生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